为纪念“5·12”,我以一个普通书法家的身份来表达对在此事件中不幸遇难同胞的一种哀思,并以这种方式来祭奠他们。用这种近乎极端的方式试图给当今现实带来一些思考。
在此之前,我应该算是一个相对传统的书法家,虽然非常关注当代,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偶尔的“灵光一闪”,也稍纵即逝,零散的创作冲动总找不到相应的理论支撑。由于这样,我对于当代艺术创作,朦胧中总很难理性地把握。而我对当代艺术的热情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在我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是否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我觉得,书法经历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涤荡,如今已经逐渐踏上穷途末路,书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传统功力、技巧、意境、格调等很难与古人比肩,更遑论学识修养与人格历练。从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也基本上是一代不如一代,宋不如唐,唐不如魏晋,元、明、清则更次之。当然,这可能有我个人看问题的主观因素。那么,我们来看看现代书法的现状,从1985年开始,现代书法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短短几年时间就不得不复归沉寂。这是什么原因?可以说,当时绝大部分从事现代书法创作的书法家们根本就不知道何为“现代”。书法是艺术,在“书法”之前冠以“现代”二字,那就应该是现代艺术,是以书法为手段的当代艺术,而当时参与众多的书法家们知道现代艺术的含义吗?很多参与者无非就是把字形简单放大、再辅以裁剪、拼贴以及以色代墨等制作手段,绝大多数只关照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极少涉及观念与内涵,或者参照日本上世纪的一批现代书法家的创作模式直接照搬。
无可否认,在当时的确引起了不小轰动,也产生了当时的一些好作品,为当时糜弱的书法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为书法的发展拓宽了领域。按理,在20多年过去后的今天,现代书法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超越,但令人奇怪的是,现在从事现代书法创作者反而越来越少。在形形色色、名目众多的书法展览中很难看到一个纯正的现代书法展览,在全国每年数以百计的书法展览中也很难找到一件现代书法作品。当年的这些现代书法家们都怎么了?到哪儿去了?就连当时全国唯一的现代书法杂志——《现代书法》也不知不觉、悄无声息地关门大吉。这是什么原因呢?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也当随时代。书法艺术经过几千年发展,到今天应该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而面对如今的现实,我们应该把书法艺术引向何处?是一味地复古?克隆出N个王羲之、N个颜真卿?还是去迎合世俗的需要?抑或低头作为政治或某个利益集团摇旗呐喊的吹鼓手?如果这样,我们如何对得起祖先?如何对得起这世上唯一能作为艺术创作载体且至今全球还有四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这也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有文化责任的书家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我的这次行为,只是一个尝试,也许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我想,通过这次行为,我想表达的有三层意思:
一、 纪念“5·12”; 一个书法家;一个健康、幸福的普通人对“5·12”不幸遇难的数万同胞最纯真、最质朴、最善良的祭奠方式。
二、 以自己的鲜血和自己的艺术行为试图重新唤醒极少数人对生命漠视的人生态度。
三、 书法如何切入当代?质疑当今“现代书法”的伪当代性。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